9月25日,港交所披露信息顯示,海辰儲能的港股招股書狀態轉為“失效”。據悉,這是今年以來第二家招股書失效的儲能企業。
不過,招股書失效并不等同于上市終止,根據規定,若企業能在3個月內更新財務數據并重新遞交,仍可延續上市進程。此次“失效”更像是一次中場暫停,留給海辰儲能的是補考機會,也是“反思時刻”。

成立于2019年12月的海辰儲能,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。2024年,公司實現營收129.17億元,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28%,成功扭虧為盈,毛利率也從2022年的11.6%穩步提升至2024年的17.9%。
在出貨量方面,海辰儲能同樣表現突出,2024年企業儲能電池出貨量達35.1GWh,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67%,根據灼識咨詢數據,其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已躋身全球第三;Infolink數據顯示,海辰儲能位列2025上半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第二名。企業的估值也是“水漲船高”,達到近300億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海外市場正成為海辰儲能重要的增長引擎。2024年,公司海外業務實現營收超37億元,占總收入比重從2023年的1%大幅提升至29%,海外毛利率維持在42.3%的較高水平。自2021年底開始,海辰儲能累計出貨量已達100GWh;進入2025年,公司繼續加快國際化布局,在沙特、巴基斯坦、德國等地接連簽下超過40GWh的儲能訂單,海外拓展步伐持續加快。

然而,在這些亮眼數據的背后,海辰儲能仍面臨諸多挑戰與隱憂。
隱憂一:盈利問題與低價競爭
首先就是企業的盈利問題。盡管企業2024年凈利潤達到2.88億元,但細究發現,其中政府補助高達4.14億元,遠超凈利潤本身,若剔除政府補助這部分“輸血”,公司實際則處于虧損狀態。
此外,海辰儲能也深陷“低價競爭”爭議的漩渦。
9月16日,海辰儲能以73~75美元/千瓦時的超低價中標4.9GWh沙特儲能項目,這一價格接近國內成本底線,也創下中國以外全球儲能報價的新低,引發行業對其“惡性低價競爭”的質疑。
從招股書數據來看,企業的儲能電池平均售價已從2022年的0.8元/Wh驟降至2024年的0.3元/Wh,降幅高達62.5%。并且其國內毛利率也是低的驚人,2024年企業國內業務毛利率僅為8.1%,遠低于寧德時代、億緯鋰能、海博思創等企業。

從國內“卷”到海外,海辰儲能試圖通過價格優勢快速搶占市場份額,但這一策略能否持續發展令人擔憂。
隱憂二:研發費用與專利問題
當前,海辰儲能較為棘手的無疑是與寧德時代之間的“專利大戰”。公開信息顯示,2023年以來,寧德時代已經多次出手“狙擊”海辰儲能。
2023年9月,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創始人吳祖鈺違反競業協議,后者最終支付了100萬元違約金。2025年6月,寧德時代以“不正當競爭”起訴海辰儲能及多名高管,索賠金額約1.5億。2025年7月,其前高管馮登科因涉嫌侵犯商業秘密,被警方采取強制措施,目前案件仍在調查階段。一系列訴訟不僅會消耗海辰儲能的資金與精力,更對企業技術原創性與商業信譽提出挑戰。
與此同時,公司的研發投入與專利產出之間的“反差”也引起行業人士質疑。
根據招股書顯示,2022~2024年企業行政支出共計21.53億元,但是其研發支出卻只有12.12億元,不到行政支出的70%。相比于寧德時代、比亞迪、億緯鋰能等保持在5%以上的研發費用率,企業2024年的研發費用率僅有4.1%,相對較低。

但在招股書中,海辰儲能卻提及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,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提交了3997項專利申請,已獲1993項專利授權。
研發投入是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,海辰儲能在研發投入并不突出的情況下,專利數量卻快速積累,這種“反差” 引發市場質疑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在儲能行業中的長期競爭力。
隱憂三:應收賬款、負債率“雙高”
除盈利模式受疑外,海辰儲能還面臨應收賬款高企與負債率攀升的雙重壓力。2022至2024年,企業的貿易應收款項從2.23億元激增至83.15億,相當于2024年營收的64%,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從不到30天延長至186天,回款能力明顯減弱。

另一方面,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73.1%,流動比率為1.3,低于行業警戒線。財務成本從2022年的6473萬元增至2024年的3.36億元,形成不小的財務負擔。
當前,海辰儲能正面臨其發展歷程中最關鍵的一役。盡管公司以“黑馬”之姿迅速躋身全球儲能出貨量前三,營收突破百億大關,但此番IPO招股書的“失效”,更暴露出其亮眼成績下的深層隱憂,經營模式、盈利模式、專利糾紛等依舊是企業IPO路上的阻礙,能否在補貼之外建立持續盈利能力,如何平衡擴張速度與資金安全等,將成為其能否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關鍵。
未來三個月,海辰儲能能否抓住這段資料補充窗口期,清晰回應市場對盈利、財務、專利等核心問題的關切,扛住壓力再次沖刺IPO,我們拭目以待。
微信客服
微信公眾號









0 條